家庭教育隨筆
古人云:不謀全局者,不足以謀一域;不謀萬世者,不足以謀一時。隨著社會發(fā)展,物質(zhì)充裕,心外誘惑增多,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,當代父母往往缺少對孩子發(fā)展全局性的把握,顧此失彼,導致“叛逆”問題增多,親子關(guān)系緊張,更加遏制了孩子天性發(fā)展。我們首先要明確教育目的與目標,把握正確方向,有了方向,內(nèi)心才能堅定不移,方向?qū)α?,不怕走的慢?/span>
父母教育子女的目標是什么?明確了目標,才能行動。當今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目標大部分是:懂事,聽話,成績優(yōu)秀,考上理想的大學等,為了達成這樣的教育目標,激進的家長采取的方法是高標準、高要求、高控制,以指責批評為主,家長就像檢察官,孩子的所有行為都得為目標服務,不然就按照“三高”原則的指導,批評、指責、打罵,糾正孩子的行為。保守些的家長,為了達成這樣的教育目標,采取的方式是“賞識”教育,表揚為輔,包辦為主。大部分孩子在這樣的教育期望和環(huán)境下,都沒能達成家長心目中的樣子,因為現(xiàn)實是這樣的:一個班級45名同學,有30名是班級排名15名以后的同學,顯然三分之二的同學是會讓各位家長失望的。當我們苛責孩子不努力的時候,我們更應該覺察到是我們的教育目標存在方向性的錯誤。
心不外馳,氣不外浮是讀書要訣。當我們讀書時,內(nèi)心馳求好成績,務功名時,讀書積累的漫漫樂途,反而成了學習的桎梏。讀書本來是明事、自明的最佳途徑,反而在我們錯誤的教育目標下,讀書只是獲取生存技能,社會立足的工具,失去了其內(nèi)在價值,何其悲哉。
父母教育子女的目標應該是以孩子為目標,以其自明為目的。也就是我們傳統(tǒng)文化中提到的“完人”的教育。陽明先生曾經(jīng)對自己的老師講,自己讀書的目的是成為圣賢,才有了后來的龍場悟道,儒家心學延續(xù)的大成。讀書自明的過程,是知自己不足的過程,知不足而更加精進,修身而立德。